提示:点击上方" 汴梁晚报"↑免费订阅本微信
这个五一小长假狂欢城的胜利之梦,真相是什么?,开封再次进入世界人们的视线:《人民日报》在今天的1版和4版上分别刊发了一篇文章报道我开封。两篇文章,将近4000字,都说了啥?来,一起看看吧:
一城宋韵半城水 八朝古都八面风 开封:激活沉睡的文化基因
河南,开封。新建的珠玑巷车马如龙,海内外的客家人登上守望阁,到此寻根谒祖。深藏多年的“回家”情,一下子释放于怀。
客从何处来?来自黄河边。历史上,中原人屡次迁徙,其中以“两宋”、宋元之际因战乱而起的迁徙为最。狂欢城的胜利之梦,真相是什么?他们从开封出发,南下诸省,转至海外,形成独特的“客家文化”。作为老家,开封新修的珠玑巷,圆了客家人的寻根梦,也展示出开放的国际范儿。
珠玑巷“复活”,让开封人看到文化的魅力,重新思考“开”和“封”的关系。开封有过“开”的辉煌。2700多年前,郑庄公在此筑城,取名启封,意在开疆拓土。汉景帝刘启时避讳帝名,改“启”为“开”。1000多年前,这里是北宋都城,人逾百万,商贾云集。《清明上河图》中,驼队仰慕其“开放”,从丝绸之路远道而来。
开封也有“封”的尴尬。宋之后,随着政治地位的逐步丧失和水患、战乱的蹂躏,开封繁华不再。上世纪90年代,开封在河南的地位连连下滑。回顾由繁而衰的历史,人们不禁追问:“开封何时开‘封’?”
今天的开封靠什么“开”?作为八朝古都,开封历史文化资源丰厚。以文化引领城市转型,是现实之选。然而,开封城曾3次被彻底摧毁,地下“城摞城”,地面仅见铁塔、龙亭等少数古迹。如何激活沉睡的“文化基因”,让开封文化看得见、摸得着?开封谋划把老城建成“全城一景、宋韵彰显”的文化产业园区,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。
一城宋韵半城水。开封老城规划小式建筑,限高15米、灰色基调、宋式仿古狂欢城的胜利之梦,真相是什么?;新区融入宋代元素,全城彰显“新宋风”。2006年,编制总体规划,立下保护、开发的规矩。
或许是“封”得太久,一旦醒来,开封活力非凡。2005年,清明上河园二期开业,一场“大宋东京梦华”演出,带动年游客量突破百万。去年,游客达257万,收入2.57亿元。
把文化当“核”,为经济添“力”。开封在全国率先推出“文化+”10项行动计划,推动各行业全面升级。一杆普通秤,不过几十元,可开封人王惠扮成包公,用它为游客称体重,成了文化品牌,“秤没啥,加上一个包拯用‘大宋公平秤’惩治贪官的故事,生意就火了。”文化支撑起开封的经济,2015年,全市生产总值增速首进河南“三甲”,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首破百亿元大关。
如今,开封对自己的名字有了新诠释:创新发展要显露“开”的锋芒,文化经脉则展示“封”的传承。左手开放,右手坚守,闯出特色路。
《人民日报》1版版面
来源:《人民日报》(2016年05月02日01版),记者龚金星、马跃峰
河南开封传承文脉创新转型 “开”出活力 “封”出优势
开封有过北宋“万国咸通”的繁华,也有过被追问“开封何时开‘封’”的尴尬。如今,开封早已打“开”发展大门,诠释发展理念。然而,在城市建设中,如何守护文化自信,避免割断历史文脉?如何创新文化,形成经济转型新动能?
既要“开”出活力,也要“封”出优势。“‘开’是开放、创新,使城市更有现代发展活力狂欢城的胜利之梦,真相是什么?;‘封’是坚守、传承,使城市更有传统文化魅力。”开封市委书记吉炳伟说。
城市的“开”与“封”一城宋韵半城水,彰显古都特色
过大梁门,进老城,仿佛穿越历史时空。珠玑巷、双龙巷、七盛角,一个个地名,一条条街道,似乎在诉说千年沧桑。御河边、城墙根、广场上,一个个空地,一拨拨人,随时能演绎宋词乐舞。转入小巷,不小心“闯”进一家,竟是私人灯笼博物馆。楼上楼下,满眼的灯笼,形如牡丹、莲荷、曼陀罗,光彩熠熠……
开封,一个文化味十足的城市。当有些地方热衷建造“威尼斯之城”“曼哈顿之都”时,它却选择了“封”——建设“全城一景、宋韵彰显”的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。2011年,该园区成为中部省份唯一一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。
“封”的第一步,是编制规划,划定城市的“生长坐标”。2006年,开封编成《宋都古城风貌保护与重现工程规划》。在老城,规定“小式建筑、限高15米、灰色基调、宋式仿古”。在新区,严格控制风格、高度、容积率,利用屋顶、桥梁、路灯等,尽可能“插花”体现“新宋风”。
“开封人怀着敬畏之情,严格执行规划,对古城进行整体保护,力争不留败笔、不留遗憾、不落骂名。”开封市长侯红表示,既保护56处重点文物,又保护近200处一般性不可移动文物;既保护物质文化遗产,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双龙巷,据载为宋太祖、太宗故地。明代末年,民族英雄史可法在此居住。为复建双龙巷,项目组调取上世纪80年代开封的航拍图。一段残垣、一扇老窗、一棵古树,只要有价值,全部保留。
没有“封”,“开”就没有根。没有“开”,“封”就是死守。开封是八朝古都,不缺文化资源,然而屡遭水患、兵灾,3次被彻底摧毁,6座城池淤埋地下。如何让开封文化看得见、摸得着?需要“开”的智慧。
开封西郊,一个巨大的棚盖下,开封“城摞城”的神秘面纱,正被一层层揭开。这里是北宋东京城新郑门遗址。考古队员在发掘坑内,自上而下挖出一个“历史横断面”:最上层是清代民居院落,枣树、水井、灶台保存完好。再往下,是元代陶缸、金代建筑基槽、宋代城墙遗址。“一期发掘2000平方米,理清了城门结构及城墙的保存状态。等二期发掘结束,游客可以站在宋代地面,欣赏‘城门摞城门’的奇观。”文化产业园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韩满库说。
不仅是考古,开封通过修缮书店街、鼓楼街,复建鼓楼,新建珠玑巷、七盛角,疏通河道,成就了“一城宋韵半城水”的韵味。
历史上,开封河道纵横,汴河、金水河、蔡河四通八达,是全国重要的水运枢纽。而今,开封规划贯通城内五湖,形成10公里环城水系,打造“北方水城”。长达1.9公里的御河,连通包公湖、龙亭湖,成为夜游开封的经典去处。乘坐画舫,穿过一座座仿宋桥梁,看不尽亭榭楼台,赏不完桨声灯影。
产业的“开”与“封”探索“文商旅”模式,文化既好看又赚钱1998年,清明上河园总经理周旭东来到开封时,这里的铁塔、龙亭、相国寺“老三篇”名声在外,但产业布局散、规模小、创意少、链条短,结果是人留住,大钱挣不到。
清明上河园开业,让人眼前一亮。可也有人戏言,复制《清明上河图》,全是“假”的。周旭东回应:把演艺植入景区,让“冰冷的历史温润起来”。
早上9点,清明上河园门口,盘鼓喧天、马队齐列。“包拯”率领“王朝、马汉”,拱手迎宾。白天看“岳飞枪挑小梁王”“大宋东京保卫战”实景演出,到了晚上,光影流动、美轮美奂的“大宋东京梦华”让人大饱眼福。
“感谢这座城,有讲不完的故事,也有无限的创意空间。”周旭东说,三期预留80亩地,本来计划做温泉酒店,现在改成高科技体验区,引进飞行影院、机器人餐厅等。去年,进园游客257万人次,旅游收入2.57亿元。
对开封来说,仅有一个“卖创意”成功的清明上河园,显然远远不够。要让文化旅游业既富民,又富市,不但要“封”——传承文化、深挖资源,更要“开”——鼓励创意、开发项目。
从2013年开始,开封相继推出一大批文化项目:御河、书店街、鼓楼街、《大宋·东京梦华》实景演出、《千回大宋》歌舞剧、银基O秀被津津乐道为“一河两街三秀”;汴西湖、珠玑巷、七盛角、汴京公园东京极地海洋馆、《清明上河图》动漫文化园、皇宋大观文化产业园以及九大民办博物馆,被称为“一湖两巷三园九馆”。仅凭一幅《清明上河图》,开封就拉出一条无限长的“创意链”:在复原版的清明上河园之外,新建动漫版的展映馆、休闲旅游版的清明上河城。
开封财力薄弱,总投资千亿元的项目,一下子怎么落地的?“政府扶持,企业投资,激活了文化市场。”开封一城宋韵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梁红说。《千回大宋》项目投资1.9亿元,以文化为魂、旅游为体、商业为力,形成“文商旅”一体的产品链。在演出地小宋城,游客不但能看演出,还能品开封小吃,听曲艺杂弹,逛商业街区。多种新业态完美融合,让小宋城一座难求。
人文的“开”与“封”创新“文化+”战略,人的潜力无限迸发文化在开封人身上打下的烙印之深,从几样小吃、茶品就能看出来。
130年历史的全美老店,秉持返璞归真理念,制作玫瑰饼、桂花酥,十几道工艺,一样不少。创办于1913年的王大昌茶庄,坚持直接采购,自己加工,花茶为主,50克茉莉白毫,只卖2.5元。鼓楼夜市上,小伙子炒凉粉,再多人等,也是大平底锅、文火炒,直炒到金黄焦脆。
在别人看来,这似乎有点傻,可开封人正是凭着这股信守文化的傻劲,打响了金字招牌。“过去开封穷,坚守好传统,心里没底气,现在文化产业越做越大,游客越来越多,开封人越来越自信。”开封市委宣传部调研员高树田说。
自信来自好政策。开封文化人多,住在老街,邻居可能就是收藏家、非遗传承人。为了调动民间力量,开封专门制定民办博物馆扶持办法,在全市竞选博物馆馆主。5轮评审过后,9家民办博物馆胜出,集中展示北宋官瓷、汉铭瓦当、近代书画、科举文化、传统饮食、开封宋绣、民俗文证、剪纸艺术、非遗灯笼。在理事厅街,“灯笼张”第七代传人张俊涛开了家博物馆,陈列彩灯200多盏,制灯器物100多件,每年可获政府补贴8万元。
紧邻潘杨湖,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——“开封文化客厅”。这里是文化人惬意的交流平台,不仅展览朱仙镇木版年画、河南精品根雕、陈氏麦秆画,还有北宋皇家斗茶、汴绣女工手艺展示。工艺美术大师、书画名家在此设立工作室,与行家里手现场切磋、现场交易。
文化,体现在每一个开封人身上,渗透到开封每一个角落。去年,开封提出“文化+”战略,列出10个“文化+”专项行动,让文化与各领域深度融合,引领经济社会形态变革。
“文化+会展”,让菊花文化节、清明文化节两大特色节会更有魅力;“文化+餐饮”,让开封小吃在差异化竞争中更有味道;“文化+农业”,让农业在浓浓乡土气中增添别样的优雅,“文化+工业”,让工业在产能过剩中打开个性消费的蓝海……
文化引领下的转型升级,是一场探寻发展新动能的实践,正成为激发开封人文化潜能的不绝源泉。
《人民日报》4版版面
文章来源:《人民日报》(2016年05月02日04 版),记者马跃峰
图片来自网络
再看这几个小长假开启 教你hth华体会官网如何在“假期摄影大赛”中脱颖而出!
河南将有一所教育部重点支持建设的大学!宝宝们,为百年河大投一票吧!
咱开封也有新型智库啦!你造是哪个吗?
汴梁晚报blwb0088
欢迎提供新闻线索
阅读原文阅读
加载中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